• 關於馥麗
  • 百藝天工介紹
    • 百藝 
    • 天工
    • 纖藝
  • 交通資訊
  • 合作聯盟
  • 聯絡馥麗
關於馥麗百工

計劃主持人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數位內容科技學系暨研究所盧詩韻 副教授

臺中傳統產業文化逐漸式微,富有情感的技藝以及產業與在地的歷史記憶連結,隨著時間流逝與新興科技的發展,許多匠工、職人獨特的技藝,面臨失傳的困境,當地傳統產業被新興技術取代,文化與歷史記憶被新世代忽視。

本計劃以探勘尋訪職人,紀錄臺中即將消失的產業;並構組職人文化網絡平臺,以「體驗式的知性旅遊」和「懷舊產業的文化觀光」的素養條件為基礎,將深度旅遊、行動導覽以互動化來進行文化旅遊的加值設計,使得具有特色的文創場域、歷史場域與傳統產業發展能夠重新受到重視。傳統產業文化場域的現有人、事、時、地、物的組成要素,極具體驗型經濟的建構條件,匠工、職人的薪傳與「文化資產」之活化運用,賦予了新的文化面貌及時代之積極角色。

 

於本計劃之「尋百工」深度旅行中,徵求支持這些仍在堅持的職人的年輕人加入本團隊,思考如何以「傳統品牌再造」為主題,將舊有的文化資產融入新的思維,並使傳統的產業能夠在現今的社會中以新的面貌呈現,藉此完成臺中傳藝百工的轉型與產業型態的遺存。

百藝介紹
職人的經驗、技藝與傳承

謝志雲

龍古燈舖

李演龍

三民疊蓆行

王秦儀

菜刀王

賴禎祥

賴禎祥摺紙

楊振崑

振崑熔接處

張心瑀

吉興繡花鞋

蔡慶隆

慶隆犁頭店

廖文雄

真美照相館

李建霖

李建霖製香廠

陳俊仁

丸先鮮魚行

鄭永斌

沅豐工藝社

葉勇助

樂山佛具行

巫智弘

豐隆食品行

呂雅文

雅文齋印舖

陳彫刻處

陳文才

天工介紹
匠人的堅持,塑造出純粹的工藝之美

史嘉祥

憶林舍工作室

周妙文

陶妍藝術創作坊

陳光國

怡陶居工作室

陳遠芳

遠芳金屬工藝坊

陳銘堂

觀竹堂

黃吉正

士口一止陶藝工作室

廖勝文

鐵山漆坊

趙勝傑

趙家窯工藝坊

蔡榮祐

廣達藝苑

纖藝介紹
過去與現代雙手交織而成的瑰麗

許陳春

巧昕立體繡

陳惠美

春仔花有限公司

陳景林

天染工坊

彭春林

彭春林生活創意工房

陳利友妹

陳媽媽工作室

鄭梅玉

鄭梅玉草編工作室

林淑莉

石壁染織工坊

林黃嬌

阿媽的家

交通資訊
指引你在舊城中追尋歷史的傳承

龍古燈舖

Long Gu Light Shop

三民疊蓆行

San Min Straw Mat Shop

菜刀王

King's Cleaver Shop

賴禎祥摺紙

Lai Zhen Xiang Origami

振崑熔接處

Yang Zhen Kun Welding Shop

吉興繡花鞋

Ji Xing Embroidered Shoes Shop

慶隆犁頭店

Qing Long Plow Shop

真美照相館

Zhen Mei Photographic Studio

李建霖製香廠

Li Jian Lin Incense Shop

丸先鮮魚行

Wan Xian Fresh Fish Shop

沅豐工藝社

Yuan Fong Craft Shop

樂山佛具行

Le Shan Buddhist Shop

豐隆食品行

Fong Long Food Shop

雅文齋印舖

Ya Wen Qi Ink Stamp Shop

陳彫刻處

Chen Carving Shop

憶林舍工作室

Yi Lin Studio

陶妍藝術創作坊

Tao Yan Art Shop

怡陶居工作室

Yue Tao Studio

遠芳金屬工藝坊

Yuan Fang Metal Craft Shop

觀竹堂

Guan Bamboo Shop

士口一止陶藝工作室

Shi Kou Yi Zhl Pottery Studio

鐵山漆坊

Tie Shan Lacquerware Shop

趙家窯工藝坊

Zhao Jia Kiln Craft Shop

廣達藝苑

Guang Da Art Gallery

巧昕立體繡

Qiao Xin 3D Embroidery Shop

春仔花有限公司

Spring Flower Ltd

天染工坊

Tian Ran Craft Shop

彭春林生活創意工房

Peng Chunlin Life Creative Shop

陳媽媽工作室

Chen Mom's Studio

鄭梅玉草編工作室

Zheng Mei Yu Straw Studio

石壁染織工坊

Stone Wall Dyeing Shop

阿媽的家

Ama's home

合作聯盟
聯盟協助、互助與合作

教育部智慧生活整合性
人才培育計畫
www.smartliving.org.tw

智慧科技與產業創新
跨校教學聯盟
www.facebook.com/智創聯盟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www.ntcri.gov.tw/Default2.aspx

臺灣工藝之家
www.facebook.com/臺灣工藝之家

龍古燈舖
04-22115312
臺中市北區精武路212號

三民疊蓆行
04-22239897
臺中市中區仁愛街20號

菜刀王
04-22273610(門市)
臺中市中區綠川西街165號

賴禎祥摺紙
04-2222-2448
臺中市中區成功路272號

振崑熔接處
04-22246519
臺中市中區三民路二段183巷7號

吉興繡花鞋
04-23302656
臺中市霧峰區錦榮里成功路76號

慶隆犁頭店
04-23893199
臺中市南屯區南屯路二段529號

真美照相館
04-22226363
臺中市中區平等街28號

李建霖製香廠(原李慶成製香)
0977-163411
臺中市大里區中興路一段2巷203弄2號

丸先鮮魚行
04-22225169
臺中市中區大墩里三民路第2市場26號

沅豐工藝社
04-23935857、0933-427605
臺中市太平區大興15街22號

樂山佛具行
04-22875961
臺中市南區臺中路332號

豐隆食品行
0977-163411
臺中市中區大墩里三民路第2市場9號

雅文齋印舖
04-22222293
臺中市中區中山路178號

陳彫刻處
04-22237764
臺中市中區仁愛街8-7號

聯絡馥麗百工聯盟
Contact us

如果您有任何問題,
歡迎來信詢問馥麗百工歡迎您!
聯絡人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暨研究所
盧詩韻 副教授
聯絡信箱:lucia@mail.ntcu.edu.tw


馥麗百工
Copyright © Handicraft Ar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4036 臺中市西區民生路140號
NO.140, Minsheng Rd., West Dist., Taichung City 40306, Taiwan(R.O.C)

龍古燈舖

Long Gu Light Shop



04 - 22115312
臺中市北區精武路212號

三民疊蓆行

San Min Straw Mat Shop



04 - 22239897
臺中市中區仁愛街20號

菜刀王

King's Cleaver Shop



04 - 22273610
臺中市中區綠川西街165號

賴禎祥摺紙

Lai Zhen Xiang Origami



04 - 22222448
臺中市中區成功路272號 

振崑熔接處

Yang Zhen Kun Welding Shop



04 - 22246519
臺中市中區三民路二段183巷7號

吉興繡花鞋

Ji Xing Embroidered Shoes Shop



04 - 23302656
臺中市霧峰區錦榮里成功路76號

慶隆犁頭店

Qing Long Plow Shop



04 - 23893199
臺中市南屯區南屯路二段529號

真美照相館

Zhen Mei Photographic Studio



04 - 22226363
臺中市中區平等街28號

李建霖製香廠(原李慶成製香)

Li Jian Lin (Li Qing Cheng) Incense Shop



0977 - 163411
臺中市大里區中興路一段2巷203弄2號

丸先鮮魚行

Wan Xian Fresh Fish Shop



04 - 22225169
臺中市中區大墩里三民路第2市場26號

沅豐工藝社

Yuan Fong Craft Shop



04 - 23935857、0933 - 427605
臺中市太平區大興15街22號

樂山佛具行

Le Shan Buddhist Shop



04 - 22875961
臺中市南區臺中路332號

豐隆食品行

Fong Long Food Shop



0977 - 163411
臺中市中區大墩里三民路第2市場9號

雅文齋印舖

Ya Wen Qi Ink Stamp Shop



04 - 22222293
臺中市中區中山路178號

陳彫刻處

Chen Carving Shop



04 - 22237764
臺中市中區仁愛街8-7號

憶林舍工作室

Yi Lin Studio



04 - 25153340
臺中市豐原區水源路中坑巷21號

陶妍藝術創作坊

Tao Yan Art Shop



04 - 26652800
臺中市梧棲區中華路二段502號

怡陶居工作室

Yue Tao Studio



04 - 27027273
臺中市智惠街79巷5號

遠芳金屬工藝坊

Yuan Fang Metal Craft Shop



04 - 22476477
臺中市北屯區梅川東路四段103號

觀竹堂

Guan Bamboo Shop



04 - 22244820
臺中市中區中山路291號

士口一止陶藝工作室

Shi Kou Yi Zhl Pottery Studio



04 - 25285525
臺中市豐原區圓環北路二段110號

鐵山漆坊

Tie Shan Lacquerware Shop



04 - 26864155
臺中市大甲區頂店里成功路16號

趙家窯工藝坊

Zhao Jia Kiln Craft Shop



04 - 25662056
臺中市大雅區大林路66巷12號

廣達藝苑

Guang Da Art Gallery



04 - 23715250
臺中市西區五權西四街37號

巧昕立體繡

Qiao Xin 3D Embroidery Shop



04 - 7750806
彰化縣鹿港鎮四維路20號

春仔花有限公司

Spring Flower Ltd



03 - 9605544
宜蘭縣五結鄉自強東路128號1樓

天染工坊

Tian Ran Craft Shop



049 - 2392028
南投市中興新村環山路51號

彭春林生活創意工房

Peng Chunlin Life Creative Shop



04 - 25662056
臺中市大雅區大林路66巷12號

陳媽媽工作室

Chen Mom's Studio



089 - 780737
臺東縣太麻里鄉大王村金萱路77號

鄭梅玉草編工作室

Zheng Mei Yu Straw Studio


089 - 225347
臺東市志航路一段146巷9號

石壁染織工坊

Stone Wall Dyeing Shop



037 - 821255
苗栗縣南庄鄉東河村21鄰石壁21號

阿媽的家

Ama's home



089 - 328580
臺東市成都南路424巷135弄59號

龍古燈舖

謝志雲

謝志雲師傅的工作室,充滿傳統的古樸氛圍。

致力於臺灣傳統文化-龍古燈舖的謝志雲師傅,
堅持手工製作與繪製燈籠已五十多年。
謝志雲師傅總是對於許多人事物抱持著熱情的態度,
依照不同需求所呈現的燈籠,都代表著謝師傅的專業。

謝師傅除製作現代風格外,也依舊持續製作傳統的燈籠樣式。

起初師傅跟隨著父母從事簡易的燈籠相關工作,
邊學邊做,繼承後才於高雄鳳山進行批發與燈籠加工。
後來他在因緣際會下來到臺中,仍繼續從事手工燈籠的行業。
即便手工製作的方式已經漸漸消失,但師傅堅持維持傳統的原則,
從竹子的剖切到棉布的調色與黏貼,都以手工製作。

一筆一畫的勾勒,描繪出精緻細膩的紋樣。

看到師傅專注的眼神,拿著畫筆,仔細地描繪圖案,
盡心盡力完成每一個獨一無二的燈籠。
於此傳統文化式微的時代中,謝志雲師傅不畏潮流,
持守自身所愛的行業,使手工燈籠這項傳統技藝的藝術之美,
藉由龍古燈舖的藝術之美也於臺中廣為流傳。

三民疊蓆行

李演龍

堅持手工壓製疊蓆,李演龍師傅認真的神情。

位於臺中巷弄的三民疊蓆行,是一間純手工製作的疊蓆行,
一般稱這樣的疊蓆為,日語發音的榻榻米。

憑藉一雙巧手,穿針引線來回的縫製。

李演龍師傅從疊蓆的縫製、尺寸的丈量與裁切,
經過層層的壓製與手工縫紉,都掌握得十分精準。
師傅提到這樣的疊蓆,比機器所大量製造的更為耐用,
師傅的客人也因此而對於手工疊蓆情有獨鍾。

伴隨師傅多年仍銳利依舊的裁切工具。

由於疊蓆是手工製,故無法大量生產,
目前以接訂單客製化的方式為客人服務;
看著李演龍師傅使用著全身的力量壓著草蓆,
一針一線的熟練的縫製,多年的經驗累積,
讓師傅能直接以目測的方式,即可辨識多餘的疊蓆,
拿起陪伴他數十年,仍舊銳利無比的裁切刀,
俐落地完成客人們所需要的疊蓆。

菜刀王

王秦儀

將「菜刀王」擴展成兩間廠區的第二代傳人王秦儀師傅。

走進中區的綠川的巷弄,可以瞧見有家店,
無時無刻都有顧客上門,找老闆尋求刀具問題協助,
這家店就是在臺灣鼎鼎有名的菜刀王。
尤其是在富有臺中歷史與文化的中區,
大街小巷與各地的市場,只要是需要用到刀具,
都會到菜刀王,找一把最能上手又喜歡的刀。

製作刀具的材料、作法,謹慎書寫於牆壁上。

第二代接班人-王秦儀師傅述說著菜刀王於臺中,
創立菜刀王品牌的故事。菜刀王為王保國師傅,
於民國三十六年創立,從南投至臺中發展已有六十年以上的歷史,
而菜刀王取名源自賣菜刀的王保國師傅。

做工精緻的刀具,銳利的刀鋒閃爍,不難看出師傅完美的製刀技術。

王保國師傅原先於南投以小販經營謀生,
經過半年菜刀販售歷練下發現,
民眾對於菜刀類的需求,遠遠超過市面供應量,
進而開始擴大經營,從小量的菜刀販售到現在,
其經營規模,已擴展至接受大量國內外訂單的交易模式。

王秦儀師傅秉持與客戶互信互惠的精神,
堅持為客戶提供品質優良的商品,
使菜刀王品牌形象逐漸深植於民心,
發展成今日擁有兩間菜刀公司的榮景。

賴禎祥摺紙

賴禎祥

敘說自己人生故事的賴禎祥。

12歲的賴禎祥於下課途中,拾獲了一張摺著紙球或是衣服的摺紙,
回家後拆解成一張正方形卻摺不回去,就在拆解與再組裝的過程中,
第一次體會到了摺紙的樂趣,摺紙的成就與細膩的變化,
深深打動了他,從此賴禎祥便深深著迷於此。

出生於臺中賴禎祥的,在私立新民初級商業職業學校熟習商科,
畢業後雖回到家中漆料行幫忙,但在期間仍有繼續摺紙創作。
除了摺紙外,也有其他不同類型的藝術創作,譬如:剪紙、繪畫等。

做工精緻、細膩,且富含數學哲理的摺紙作品。

不論是摺紙、剪紙或繪畫作品,
在賴禎祥59年的生涯創作裡,都是根據精準的數學基礎,
例如:費波那齊數列、比例原則、開根號......等,
將數學理論應用在藝術創作上。

賴禎祥於創作初期,參考許多數學書籍,並自學數學原理,
讓摺紙的作品不論於比例,或是空間感的營造上,
各個都像是未來世界產品。作品呈現上,是由許多零件組合的作品,
多半是具象複雜的,比方繁複精細的龍船,其精緻的程度,
更勝過3D列印的成品。

化腐朽為神奇,賴禎祥對金屬媒材的藝術創作玲瓏雅緻。

此外,他平時廣泛的閱讀與涉略各項新知,
賴禎祥的作品於媒材的表現上,尚不侷限於紙材,
還有其他金屬等其他媒材的表現。

賴禎祥後來也創作了些,僅用一張紙就可完成的作品,
或是剪紙藝術,以沒有留下紙屑的創作方式,
宛如雕刻的陰刻、陽刻方式,簡單洗練的表現形式,
展現了賴禎祥長久以來對藝術創作的體現。

振崑熔接處

楊振崑

白手起家從事焊接至今,楊振崑師傅的笑靨充滿朝氣與活力。

楊振崑因年幼失辜,8歲時就成了孤兒,
當時的經濟狀況,沒辦法允許他繼續唸書,
便開始做工養活自己。
據楊振崑說,小小年紀的他,什麼雜工小工都做過,
擦皮鞋、賣冰棒,後來成為學徒,才開始進入這一行,
也開始了楊振崑一甲子的焊接歲月。

楊振崑說,基本的焊接師,
只是做好修補的工作,但他不同,
他做的除了修補,還有復原,
除了將老舊茶壺或是器物修復,
還能做到模仿原本的模樣,完全看不出修補的痕跡,
楊振崑總是得意的說著:「客戶拿到後,都是欣喜地表示,
怎麼可以恢復到一模一樣呢!」

專注的神情,一雙巧手細心的修補著被委託的藏品。

「各種的金屬,我都有辦法焊接。」
基於對工作的專注和熱誠,
楊振崑研究各種不同的金屬材質。
他這樣的好手藝,逐漸傳開來,
讓楊振崑的生意應接不暇,從北到南甚至是國外客戶都有。

店裡到處堆放著需修理的鐵畫,
而一個鐵畫的修復,是需要長時間的。
在楊振崑堅持完美的標準之下,
常常一等就是好幾個月的時間,也不在少數。

熊熊火焰映入師傅眼簾,仔細修復著價格昂貴的鐵製茶壺。

楊振崑的兒子第二代接承了他的手藝,
也和楊振崑一樣,是一位焊接師傅,
但不同的是,楊振崑秉持60年的熱誠,
維護著傳統古物的修復,而第二代的手藝,
卻是符合現代的潮流,專職車子的各種金屬,
或設備的改造和訂製。
新舊並行的經營,讓振崑熔接處,
沒有因為現代科技的進步而消失。

在楊振崑的努力鑽研下,
就像他常掛在嘴邊的:「我什麼樣的金屬都可以修復。」
如同楊振崑對自己人生不放棄的生活態度一般,
白手起家的打拼了自己的幸福人生,
值得令人學習和欽佩。

吉興繡花鞋

張心瑀

即使逐漸沒落,仍堅持縫製繡花鞋的張心瑀女士。

張心瑀女士是位專製手工繡花鞋的師傅,
年輕時於工廠幫忙車縫鞋面,進而接觸到製鞋行業。
當時她為了養家活口,便與師傅以繡花鞋白手起家,
一做就做了32年。

繡花鞋上,有著手工縫製的各項傳統紋路。

起初張女士所做的繡花鞋花紋,
皆是由針車繡技術製作,
後來為了節省人力做工改成電繡。

繡花鞋至今的銷售以內銷為主,
雖然早期也曾銷路到泰國的一貫道,
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傳統手工的繡花鞋已逐漸沒落,
目前產品大部分以供應民俗技藝、宗教與廟宇為主,
而客源大多數也是經由口耳相傳介紹而來,並沒有特別宣傳。
在接受訪談時,她說到自己最特別的經歷是,
曾有日本客戶將當地的手染布與樣式提供給她,
製作成客製化繡花鞋帶回收藏。

精緻繁複的花紋,點綴在鞋面上,呈現出傳統文化的美感。

手工繡花鞋是臺灣傳統的行業之一,
精通此項技術的人日漸稀少,
即便現在外銷的數量微乎其微,
張心瑀女士仍沒有放棄製作繡花鞋這條路,繼續為需要的客人服務。
至於如何將張心瑀女士此項技藝傳承下去?
甚至融合現代技術,使它更上一層樓,
正是眾人需要思考的問題。

慶隆犁頭店

蔡慶隆

蔡慶隆師傅娓娓道來傳承的故事。

蔡慶隆師傅於年輕時,隨著兄長來到當時臺中最繁華的南屯區犁頭店打鐵街;
當時農業興盛,農業用具如:犁頭、刀具等農具的需求量增加,
導致打鐵店也俗稱犁頭店,成為當時興盛的行業。
鼎盛時期短短的一條街上,就有近三十間的打鐵店在營業。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工業化機械化農具的產生,
傳統手工鍛造逐潮沒落,打鐵犁頭店的風光不再。
慶隆犁頭店,為現在僅存的一間,
店裡仍舊維持著傳統的精神,以純手工鍛造各種鐵具,
也因為這樣的好手藝,讓慶隆犁頭店的業務,
並沒有因為社會的轉型而消失,反而成為許多老主顧的唯一選擇;
即便手工鍛造的價格貴上許多,但堅固耐用才是價值所在。

店中各式農具的出生地—多年製作農具的火爐。

這樣的精神持續到現在,慶隆犁頭店己傳到了第三代了。
己經八十幾歲的第一代老師傅說:「連日本那樣先進的國家,
都知道要將傳統的手藝保存下來,所以我們的也要保存下來。」

蔡慶隆師傅感慨地述說著,當年他在打鐵時的一些辛苦工作狀況。
打鐵鋪工作環境的惡劣,
是在高溫下極其消耗,體力、勞力的工作,
不論是敲打時所飛散四射的鐵屑;
或是燙傷起水泡;還是鐵屑刺進皮膚內,
這些都是家常便飯,而忍耐著這樣的不便,
師傅感嘆的說:「這種辛苦的工作,還可以傳到第二代、第三代,覺得是很慶幸的。」

三代傳人堅持的手工打製。

除了熱情和堅持,老師傅也運用許多巧思和智慧,
比方為了不讓機器敲打的噪音太大聲,
怕影響了左右鄰居,用了沙堆輪胎等,
作為一種自製的消音方式,用來滅低音量。
師傅的這種用心與貼心,是讓老店得以繼續生存、傳承的因素之一。

近年因推廣的社區再造、活化歷史,
慶隆犁頭店所在的南屯老街,也因應這樣的轉型,
慶隆犁頭店,成了南屯老街的標的,
傳承一甲子的手藝和店舖,見證了時代的變遷與發展史,
延續下來的地方文化,這種無形的文化財,是需要守護的。

真美照相館

廖文雄

從小耳濡目染下,技術由然而生的相館第二代傳承者:廖文雄先生。

由廖文雄經營的真美照相館為第二代繼承人,
承接父親營業至今,已有七十年的歷史。

第一代身為畫家的老闆,曾至日本寫真大學留學,
學習攝影技術有成,回到臺灣開設照相館。
之後由八歲就開始耳濡目染的兒子,
也就是現在的廖文雄繼承經營。

真美照相館的創始店,因失火已不在原址,
現在承租的店面,為後來搬遷的照相館,
即使如此,仍然有熟客知道這家相館,
並上門找廖文雄拍照,也有玩傳統相機的攝影愛好者,
會與廖文雄討論傳統相機拍攝方面技術。

廖文雄先生仍堅持使用的傳統相機,記錄著相館的歲月。

於攝影設備未數位化之前,
過去的人像攝影全憑著多年的拍攝經驗,
在快門按下去的瞬間,就是攝影師好功夫的展現,
所有的條件需一次到位,光線、景深、背景、人物,
並加上後製的修片技術。

廖文雄講究的不只如此,他覺得數位化的攝影成品,
其精緻度與細膩度遠不如用傳統底片拍攝來的優質,
所以除了器材底片,連沖洗裁切也不假機器,
全都是自己手工完成的,老闆娘說:「光裁切相片這工作,
就是個花費時間、人力的工作。」

此外,廖文雄還有另一個堅持,
就是沖洗出來的底片是不讓客人自己帶回去的。
如果需要加沖洗,可再回到店裡,
廖文雄所堅持的品質,從拍攝到所有產出的相片,
一定都要親自手工完成,這就是專業攝影師的堅持與好口碑。

按下快門的瞬間,捕捉一張張屬於回憶的痕跡。

從最基本修片用的鉛筆開始,到暗房中的相片沖洗,
傳統攝影、相片沖洗技術,都是需要基本功磨練,
對現代的人來說,多數仍舊選擇能快速修片、沖洗相片的現代科技,
廖文雄深深感嘆,一身好手藝目前都未有人傳承。

現代的科技化、數位化的時代,
讓攝影也進入數位攝影的年代,
數位化的快速,與傳統的費時費工相比,
如同其他傳統手工藝,所面臨到的一樣,
這樣傳統的攝影方式,也漸漸消失在消費者的選擇裡。

廖文雄也描述,因為現在傳統底片的需求減少,
連生產底片的廠商也關門,沖洗相片的藥水也是,
都得特別訂製等待,相對成本也會提高。
面對這樣數位化的時代,與沒落的傳統技術和產業,
從老闆的語氣中,可以感受他的無奈。

李建霖製香廠(原李慶成製香)

李建霖

李慶成師傅專注的眼神中,充滿對香品的堅持。

李建霖製香廠(原李慶成製香),是由李慶成師傅,
與父親李金影共同創立的製香工廠。
兩位師傅在當時面對大陸的商機,
認為製香代表著臺灣的文化,
以不隨波逐流的姿態,秉持根留臺灣的精神,
堅持留在臺灣發展,一路迄今已有三十年的歷史。

目前製香廠第三代負責人-李建霖師傅,
繼承祖父、父親的傳統製香技術,
採用檀香樹木磨粉製作自然、不破壞環境的香品,
也秉持前兩代製香的信念-堅持香品臺灣製造。

入水浸泡後,於香粉中翻滾的製作過程。

李建霖師傅立志於傳承臺灣傳統製香技術,
保存臺灣傳統製香文化,並將傳統觀念與技術,
結合現代創新思維,與其他風俗習慣,
研發文化創意商品,為顧客提供客製化服務,
賦予傳統香品更多新的文化價值,
為臺灣傳統製香產業開創另一個商機。

環保、天然的香品按類陳列於櫃中,瀰漫著一種靜謐的氣氛。

師傅除了擁有傳統製香手藝,
與李慶成製香廠的信念外,
李師傅也有著樂觀、開朗的態度,
面對製香產業種種的難題,
奮力於克服技術與經營的難關,
並且秉持積極、親切為顧客服務的精神,
在顧客心中留下了認真負責的印象,
獲得許多客戶們熱切的肯定。

李建霖師傅與李慶成製香廠對於製香的堅持,
使逐漸式微的臺灣傳統製香產業,
能繼續蓬勃發展,在臺灣的歷史文化傳承中綿延流傳。

丸先鮮魚行

陳俊仁

跟著老闆學習技術,溫敦而親切的老闆娘。

隨著歲月的流逝,從日治時期傳承迄今的丸先鮮魚行,
已有九十多年的歷史,
歷經三代唯一不變的店內宗旨:「安全、衛生、
健康、好吃」,秉持著這樣的想法一路開設至今。

老闆娘強調,店裡用過的抹布,
她堅持只用到下午,並且將抹布每天煮沸、消毒。
另外,為了讓客人吃的安心,每位客人來買後用過的手套,
一定用過就丟,讓人吃得放心。

標榜安全、衛生、健康、好吃的新鮮漁貨。

身為老闆的陳俊仁先生,每天凌晨兩點,
就得從家裡出發至臺中港挑選新鮮的魚貨。
除了臺中港的之外,貨源也有透過信任的中繼人,
至其它外縣市的漁港,挑選新鮮的魚貨。

漁貨品質上,他們堅持只進野生漁船捕撈的魚,
絕不進養殖的魚;而在刀工、挑魚的技術上,
老闆娘笑笑地說:「也是嫁進來二十多年之後,才慢慢學會的。」
同時她也提到,刀工的部分,就屬老闆的刀工技術,最為精湛、厲害。

流利快切著新鮮生魚片的老闆娘,與其精湛的刀工技術。

提到行銷方面,考量到店裡的服務態度,
以及品質等多種因素,所以並沒有特別在網路上作宣傳。
即便如此,上門的客人仍是絡繹不絕,
再加上店裡的顧客都是老主顧,而這些常客又會介紹新客人來,
這樣一傳十十傳百,生意一直很興隆。

談到繼承,是希望孩子們能朝自己喜歡的方向走,
但若是哪天想要接手了,也期待孩子們回來。

沅豐工藝社

鄭永斌

對製作模具充滿熱情,展望與文創結合的鄭永斌師傅。

沅豐食品模具行的經營者鄭永斌師傅,
於臺灣手工製作模具行業中名氣甚高;
一提到模具的話題,
鄭師傅眼神總是流露出許多熱情與未來的理想。

對於鄭師傅來說,每一個模具從完整的木頭、
決定雕紋到完成雕刻的過程都是不同的挑戰,
從中獲得的成就感也不盡不同,
在製作的過程中,師傅從不隨便看待,
一向要求嚴格與精細,細節與刻紋都不可馬虎。

各式模具樣板的陳列與展示,能看出師傅做工的嚴謹要求與精細。

問到為何不靠電腦分擔工作量與節省時間,
師傅提到手工的成品有著不同的傳統味道,
雕刻的方向、雕刻的細膩,
都是靠自己三十多年的專業經歷所累績而成的,
所以即便相同版型的模具,但在師傅手工下的成品,
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在鄭師傅手中完成的餅模、粿印、
糕印與糖印數以千計,對於鄭師傅而言,
每一個模具都代表著他在這行業辛苦耕耘的故事。
對於鄭永斌師傅來說,現今手工模具的應用,
雖已經不比以往來的多,同時也因手工的工法,
導致價格的提升,降低了一般民眾私自購買的意願。

對手工模具雕刻的堅持,造就每個模具獨一無二的存在。

即便如此,師傅仍盡心致力於模具行業,
他不只將模具行業看待成老舊的傳統文化,
更將它包裝發展成藝術文創產品,
結合時代潮流,刻紋也跳脫傳統樣式的限制,
讓模具的市場更為開闊,並將臺灣傳統產業發揚光大,
以延續手工模具不可取代的生命。

樂山佛具行

葉勇助

粧佛技術國寶保存者:葉勇助師傅。

樂山佛具行的老闆是葉勇助師傅,於1965年學成出師後,
在臺中路上經營「樂山佛具行」,
從創立至今已經營五十年之久。

葉勇助師傅為「粧佛」傳統技術的保存者,
臺中市傳統藝術審議委員會,在104年2月10日公告,
將葉勇助師傅的粧佛傳統技術,登錄為傳統藝術。

粧佛雕塑半成品與工作間,散發出傳統復古的氣息。

葉勇助師傅說,「粧佛」是臺灣為了信仰而創造的傳統工藝,
其中瀕臨失傳的「夾紵脫胎造像」技術相當重要;
用於脫胎造像的天然漆液具有粘合、保護及防水、
防腐的作用,作品塗上生漆之後色澤鮮麗,
除了美觀還具備藝術價值,能長期保存,歷久不壞。

由於脫胎造像的工作程序繁瑣,漆藝類的作品須要陰乾,
因此每個作品完成至少需要三個月以上,
加上生漆一旦沾上皮膚便會奇癢無比;
鑑於以上種種原因,脫胎造像被視為高難度的技法。

製作的過程與現今技術傳承者之一:葉坤鵬師傅。

葉勇助師傅也將這技法,
傳授給兩位兒子-葉坤定和葉坤鵬師傅,但由於上述的原因,
葉坤定和葉坤鵬師傅作品取向轉為雕塑類為主,
例如:木雕、鹽雕、沙雕等。

葉坤定和葉坤鵬師傅對於這項技法傳承的問題,
保持著豁達的想法,他們都尊重孩子們的想法,
讓他們跟隨著自己的喜好去尋找未來,
因此沒有將技法轉移給他們,如果面臨了失傳,
葉坤定和葉坤鵬師傅說了:「江山代有人才在,
如果真的有人對這項技法有興趣,就算再怎麼失傳,
也會自己翻書找資料學這項技法,過了幾年也會出師啦!」

豐隆食品行

巫智弘

繼承母親蔡月滿的食品行,現任老闆巫智弘。

豐隆食品行位於第二市場六角樓中, 店鋪架上琳琅滿目的商品,多為進口的南北雜貨,
並且多數是以日本進口調味料為主,
平時主要的客源都是固定的常客。

現任老闆-巫智弘先生,講述了豐隆食品行的歷史,
由於網路上許多資料對於豐隆食品行的年代並未仔細的了解,
所以有許多錯誤的資訊。

琳瑯滿目的日式調味料與小雜食,帶著老闆對食品的堅持與保證。

巫智弘說明,早期食品買賣興盛的地方是在現今的臺中火車站,
當時的攤販是在路上擺設來做販賣;
隨著時間的流逝,設攤地點就一直隨著年代在變動,
直到落腳於現在的第二市場裡面設攤販售。
從祖父母、爺爺奶奶、媽媽一代一代的傳承至今,
到這代由巫智弘先生接手,已經經營了100多年,
由於年代久遠,致使許多人對於「豐隆食品行」的歷史不甚了解,
而以訛傳訛的原因。

懷舊的裝飾,讓店鋪呈現日式的復古風格。

巫智弘提到關於目前進口國外商品面臨的問題,
對此巫智弘備感無奈表示,
許多到日本進口食品代購,其實是有風險的,
因為在過臺灣海關時會造成貨物延宕,有時向廠商下單後,
寄到臺灣會因為海關問題,
導致日本進口食品的鑑賞期經常成為過期品,
成了食品行在經營上的困難之一。

雅文齋印舖

呂雅文

繼承爺爺衣缽的呂雅文小姐,自豪的展示雕刻後印製的作品。

雅文齋成立於1932年,為臺中中區老字號之專業印舖。
走進店家可以看見有位年輕的師傅,正操作印章雕刻臺,
製作客戶訂製的手工印章,那位師父就是雅文齋印舖現在的負責人-呂雅文小姐。

呂雅文小姐雖然為非雕刻相關科系專長畢業,
但由於對於爺爺所留下來的印舖有著深厚情感,大學畢業後,
決定與她的姑姑-呂賓英女士學習手工印章雕刻手藝,
立志於繼承家業,並秉持著「傳統、手工、環保」的精神,
經營臺中在地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雅文齋印鋪。

印鋪店面招牌,以古字體點綴,簡潔有力呈現印舖的本質。

呂雅文小姐述說,在學習的雕刻技術時,
最需要耗費工夫學習的是反著寫篆體字,
要不斷的練習寫反字,刻出來的手工印章才會更完美,
才能保持雅文齋印鋪老字號的精隨。

雅文齋印舖除了製作傳統手工印章,
還有另一項商品,就是不含汞的天然環保印泥,
是雅文齋印舖的特色商品之一。

手工傳統的雕刻技術,精細的刻畫出每個印章背後代表的故事。

呂雅文小姐目前除了專注於手工印章製作與環保印泥的銷售,
也在發展客製化的商品,像是為新婚夫婦製作手工印章禮盒,
和新生兒的客製化印章禮盒,都是呂雅文小姐目前持續創新的目標。

歷史悠久的雅文齋印鋪,能有呂文雅小姐繼承家族的技藝,
使雅文齋印舖的精神,能繼續在臺中的歷史文化綿延流傳。

陳彫刻處

陳文才

陳文才師傅細膩的刻劃出,專屬陳雕刻代代延續至今的精神與技術。

創始於日治時期,是臺中老字號木雕店,作品從過去的
日式欄間、神像、木魚,餅模,到各式各樣的招牌和
匾額,陳彫刻處不僅反映了時代的生活需求和禮儀習俗,
也見證了臺中舊埕的初始與興盛。
但隨著時代變遷,傳統技藝逐漸被工業量產所取代,
雕刻業也在快速生產的浪潮中,面臨消逝的危機。

陳彫刻處珍惜傳統並擁抱新的想法,期盼像樹木一樣
持續茁壯,2011年老樹有了新枝,木器品牌COMMA
誕生了,我們推出了更多年輕化的生活小物,
延續著對木頭的情感。

不斷的推陳出新、分享與教學,為傳統木雕帶來嶄新的道路。

2016年將空間微整型,陳彫刻處Re-OPEN,
除了保留了歷史的痕跡,也讓環境變得更親切舒適。
因為我們知道,最好的創新不是捨棄傳統,而是
延續長輩留下的餽贈,藉由分享技藝和記憶,
用傳承帶來新的可能。

師傅教導木作的過程,象徵著在新時代對於木雕刻的未來期許。

過去雕刻可以製作出各行各業所需的木作,
未來我們也希望木藝可以和各行各業
不同專長的人們交流,讓各種專長與行業融合木作,
找回陳彫刻處的存在感,讓擁有八十年靈魂的
老店和時代一起大步走下去。

憶林舍工作室

史嘉祥

雜揉陶與漆的工藝家—史嘉祥先生。

創作上結合「陶」與「漆」的史嘉祥,是工藝界中少數將兩種媒材結合,並表現淋漓盡致的工藝家。
「漆」是一項東方的傳統工藝,貴在繁瑣的手工技術,而史嘉祥於漆藝創作表現上更跳脫傳統的漆藝,
並結「陶」融入創作中,賦予作品故事及生命力。

史嘉祥早年跟隨謝棟樑老師從事大型雕塑製作,1990年代臺中縣美術家接力展「謹告陶漆」展出期間,
史嘉祥在機緣下受邀到臺中監獄演講漆器和陶藝。他回憶:「接力展之前,我對漆僅稍微有接觸,記得
曾在臺中一間漆工廠認識賴高山老師,民國86年適逢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舉辦漆器傳習計畫,於是跟隨
賴高山老師和賴作明老師學習傳統漆藝製作。」

陶、漆的結合作品「山」。

對於漆與陶的結合,他則說:「當年老師試圖推廣漆陶王國,因為臺灣陶藝已發展成熟,
而漆在各國的特色除脫胎共通外,日本的蒔繪、大陸的漆畫、越南的鑲嵌皆屬著稱,
於是思考往陶土容易成形的胎體取代。」由陶入漆,對作陶有一定了解的史嘉祥
經由不斷的試驗、思考,並以不同技法讓漆成功附著在各式材質的胎體上,
跳脫傳統,呈現新世代的漆藝術。

脫胎漆藝作品「問」。

2000年日本金澤國際漆藝大賽作品〈艷身〉得獎並獲博物館典藏。面對工藝的未來,
史嘉祥認為工藝品需朝多元方向發展並以生活應用為主,先當依市場的狀態調整,
再來考慮量產的問題;現階段他與妻子正朝這個目標共同努力,踏實擴築計畫中的藍圖,
一步一步推砌屬於他們的「陶、塑、漆」王國。(季刊41期)

陶妍藝術創作坊

周妙文

塑造出細膩、清雅、簡樸風格質感的周妙文老師。

以女性的形貌造型與心境,創造出典雅細膩的藝術風格,「跟著感覺走」是周妙文創作的內在方式。
她常將與自己內在對話所產生的印象,抽離後轉化為創作表現之架構。希冀透過作品與觀者產生心靈互動。
在最常表現的主題──花卉之外,她更藉古今繪畫藝術或戲曲裡之女性形象,將女性纖細的心思轉化為
典雅細膩的藝術風格,使作品呈現出古典、雍容、清麗、優雅、端莊、婉約、神秘等女性特有的多變美感。
太過濃郁的釉彩容易產生一種咄咄逼人、炫人耳目的壓迫感。

靜黑彩菊茶具細膩中,帶有典雅的韻味。

為了呈現簡樸、清雅的陶作質感,周妙文以化妝土做為媒材,藉此與傳統的陶製品做出區隔。
〈生命的力量〉是她2005年參加全國美展獲得第一名殊榮的作品,此作品呈現出紫色、綠色、
黃綠色等濃密的樹葉,姿態各異。周妙文認為,生命的奧妙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在自然律的
循環下,儘管環境再艱困,只要給予機會,無論植物或動物都有生存下來的機會。

作品夜飛舞,則是有著簡單、樸實的平靜之感。

因此,她藉著茂密枝葉的圖飾,傳達生命所蘊含的能量及成長過程中的力量。
生活陶豐富生活當下,陶藝創作則是個人思緒與心情的印記,這是周妙文泥塑的
心路歷程。她認為,在生命中每個人都該有一份屬於自我生命氣息的律動方式,
用以呈現生命被存在的價值與意義,而陶藝正是她呈現生命律動與價值的最佳媒材。(季刊30期)

怡陶居工作室

陳光國

「陶」冶人生的陳光國老師。

中興大學化學系的退休教授陳光國,年輕時以左腦謀生,退休後卻以右腦啟動美感神經,
用陶藝冶身心靈,泥土、火溫,豐盈了生命的厚度與色彩。早在念臺中一中時,陳光國就對
工藝有極大興趣,不時自己動手做家具,男生要念理科才有出路,教育冠上的緊箍咒
迄今未鬆綁,陳光國學化學,一路順遂踏上大學教授之途。同是念理科的太太楊喜美,
執教鞭運用的是左腦,平日卻對古董、陶藝頗有偏愛,看展覽成為休閒生活之一,
所以夫妻倆老早就規畫退休生活要「樂陶陶」。

1995年,滿55歲的陳光國退休後,立即趕上陶藝名家蔡榮祐授徒的最後一班車,
用八個月的陶藝養成奠下基礎。陳光國夫妻倆從雕塑、繪畫到自然景觀,
吸收不同的知識,研究釉藥、燒製技巧等,發現了製作日本古陶瓷藝術的志野釉,
融合釉藥厚薄、窯火溫度、氧化、還原等技法,獨創出自我的陶藝風貌。
陳光國不為作品下名稱,在展出畫冊上僅以短文表達作品意涵。

「友誼萬歲」的紋路是土與火的痕跡,帶有古雅的氣息。

火的流動是柴燒留下的印記,土進入火的世界時,土不知火將其淬煉出何種面貌,
火也順著自然的伸展、燃燒,不刻意事前的摹繪、造作,陳光國知道,每一個
土與火的結合都會有自己的風貌。他的茶壺常有多彩的壺身,流動著火的餘跡,
提樑處特雕以中國古典紋飾,益添古雅氛圍。

陳光國亦以電窯燒製作品。在這類作品中,茶壺延續了他的作品一貫的飽滿壺型,
為了增加視覺的變化,他經常在提樑處,取中國建築的「飛簷」等古典紋樣做為造型,
再塗上厚重的志野釉,某些釉隨著高溫崩裂,露出陶土原色,不規則的龜裂呈顯紅、灰、
淺綠,錯落有致,古樸而有韻致。

秋空行雲」上的蟲蛀特色,凸顯粗獷與秀麗的反差美。

在一些具有如胭脂般秀麗典雅之色的壺中,由於志野釉在燒製過程會呈現如蟲蛀之特色,
因而使得作品呈現秀麗與粗獷的大反差,對陳光國而言,這樣的組合卻意涵兼容並蓄的包容,
展現生命的謙遜與豐富。陳光國的作品經常透過柴燒在陶土與釉藥上的作用,為作品注入隨意、
自然的成分,它們或許形成近似蜂巢般的自然紋路,或許堆疊出深淺不一的紅、黃、綠、黑等
顏色,加上了工藝家的巧手雕繪,便是陳光國融合人與自然的作品妙處所在。(季刊34期)

遠芳金屬工藝坊

陳遠芳

擅於金工鍛造的匠師—陳遠芳師傅。

童年時期陳遠芳就對刀劍有濃厚的興趣,每當遇到一把心儀的刀劍,總是縈繞心中揮之不去,
奠定往後踏入學習金工的契機。「年輕時,曾經看了一把非常喜歡的劍,造價不婓,
買不下手,於是心中升起一股自己造劍的想法。」這個念頭一直在腦海中沒有斷過,於是
原本從事珠寶設計製作業的他,開始積極蒐集資料、鑽研技術。陳遠芳如數家珍、
傾囊相授地告訴我們,「作刀劍的經驗及難處,在於難以固定圓型與彎曲角度,
榔頭在敲是無法控制的,而且必須用很多的材料堆疊起來……」,因此常會耗損許多材料,
但陳遠芳捨不得浪費,他善加利用剩餘的材料,作成其他體積較小的作品。

茶盤—命運交響曲,運用多種媒材而製。

他說:「早期因為白天有工作,都是利用晚上空餘時間摸索與製作,製刀從業餘到正職,
至今已有十一個年頭了。」由此可以看出他對製作刀劍的不懈熱情;更重要的是,他也努力將
刀劍工藝轉型成一種創新工藝。陳遠芳表示:「通常創作過程中一定會遇到瓶頸,我一定會
想辦法克服,去作了然後從失敗中求經驗」,也就是秉持著這樣的精神,他往往能突破萬難,
完成一件件優秀的得獎作品,並在國際間大放光芒。

震乾坤劍,帶有一股銳利鋒刃精緻美感。

除此之外,陳遠芳也擅長木工、皮雕、漆藝、縫製皮套等工藝製作,都是一氣呵成,
獨自完成。如何發掘創作靈感呢?陳遠芳懇切地表示,這是源自於過去生活經驗的累積,
只要找到自己所屬的那個領域,專精研究就能出人頭地,另外閱讀國外雜誌或出國觀摩,
也是很好的方法。他提到有一次到國外,曾經被三十幾位的刀藝匠師圍觀,
頻頻問說:「你是怎麼做到的?」他強調:「親身體驗去做,堅持就對了!」
刀劍從農業時代為了因應生活的需求,到現代已經轉變成收藏品、藝術品,
可以想見刀劍金工充滿無限魅力,這也是讓陳遠芳能充滿活力地繼續創作下去的原因。(季刊41期)

觀竹堂

陳銘堂

作品具有正向意涵的陳銘堂老師。

陳銘堂回憶童年最常陪伴他的是竹子、青蛙與池塘等與世無爭的景象,串連成
一幅幅美麗的回憶,是促成他走上藝術這條路的重要創作靈感。
「青蛙是我童年時的好朋友,小時候在鄉下那種年代,物質雖然缺乏,
但卻有非常快樂的時光,所以希望以這個系列與大家分享,並藉由作品傳達
正面的力量⋯⋯」,其中包含著開心、幸福、歡喜三個重要元素,其姿態神情趣味橫生。

對於自己採用孟宗竹的根部進行雕刻,他解釋道,這還必須經過多道的手續處理
才能使用,「臺灣竹子得天獨厚,纖維細密,硬度較高,孟宗竹中空有節,刺竹是實心,
雖然雕起來較困難,但很有挑戰性。」他接著說,自己從事雕刻藝術三十多年,早已把
竹子當情人談心,「當作情人才會有互動、有感情,奇妙的是竹子也會釋放能量,給予我
靈感」。他的作品突破傳統竹雕構圖的限制,以鏤空透雕和立雕手法製作,並加入現代元素,
表現於貓頭鷹與貓對峙之緊張氣氛、鼠與犬的對話作品等題材,更能展現其生動活潑。

「身教—亦步亦趨」,為以竹雕琢出人生意涵之作。

「青蛙」系列之一〈暢〉刻畫一隻伸懶腰的青蛙,陳銘堂巧妙運用竹子的紋理,
展現擬人化的趣味性。一反傳統竹雕不重上色而著重展現竹材光澤的作法,
他勇於突破,在作品上著色,利用顏料色澤來增加遠近與深度的層次感,使得
竹雕創作呈現截然不同的風格。談及自己如何在竹片上構圖,他說道:「竹莖
通常是細而長的圓柱狀,受限於素材的既定形狀,竹雕所受到的構圖限制比木雕
來得多,其要在有限的圓弧空間中構圖,如何安排才能表現較佳的視點,如何才能在
有限的厚度上展現不同的雕刻手法,對雕刻者而言都是嚴苛的考驗。」竹子的質地比
木料堅硬,尤其竹節部分最難雕作,加上竹莖表皮光滑,若未能掌握力道,
很容易就會因為滑刀而受傷。

「歡喜逍遙」,包含著一種豁達人生觀的意味。

「要在這麼硬的纖維中,刻劃出細細的鬚根,不但手要穩,力度也要夠,一有差錯,就要重來……
這在竹雕中是常有的事。」從中他也悟出了凡事急不得,否則功虧一簣的道理,因此近年來
他在竹雕創作中融入了自己對減法藝術與人生的體悟,將作品逐步朝線條化、簡化發展,
讓這股信念落實在自己的人生與創作上。體貼的陳銘堂也不忘感謝妻子的一路陪伴。
「走創作這條路,最辛苦的是我太太,因為原創性的東西往往超越市場的期待……」
但始終堅持創作的他表示,「生命很短暫,創作亦是一種使命,不但要在有限的時間中
展現新的想法,讓未來的人知道,也要將過去的觀念與技法,繼續傳承下去。」
傳承與創新,正是他從過去到現在所秉持的方向,而他也將以信念持續開展未來。(季刊46期)

士口一止陶藝工作室

黃吉正

以「花」為契機,展開一場陶藝人生的黃吉正先生。

黃吉正讀高中時原是學習雕塑,畢業工作幾年後創業成立庭園景觀公司,
後因必須接管家中生意的重責大任,毅然決然放棄自組的公司,回到老家幫忙。
期間因家裡生意太忙,幾乎每天工作達15小時,為了紓解壓力,捏陶讓他找到了出口。
為了能夠重拾自己熱愛的陶藝創作,黃吉正跟隨吳水沂老師學習,在忙碌的工作中一天
只睡兩小時的犧牲睡眠來研習陶藝,就這樣與陶藝結下不解之緣,起初做陶原因是
「喜歡種花」,所以做花盆盆器。

「位移」為收納椅,展現著空間張力與傳統的結合。

一般以為陶藝也必需要經過構圖與設計,才著手下去製作,其實不然,
黃吉正一開始就走創作路線,是因為手工捏陶製作,不必像製模那樣精準,
他利用泥條由下往上慢慢做上來,邊做邊想,邊修正,每天製作,長期下來
練就一身爐火純青的功力,創作雛型在心中早已有所定見。於九二一大地震後,
更感同身受,造就悲天憫人的情懷,亦特別關注這類議題,因而有了一系列
空間與環境的省思創作表現,作品〈歲月〉即透過裂痕抽象造型呈現地震後
龜裂的山河大地,強烈表達希冀喚起人們對大自然反撲所帶來的省思,進而加強
對環境保護與自然尊重的精神。

空巢」從中帶有師法自然,人與自然互動的美感。

所謂「師法自然」,足跡常遍及山野,與孩子一同探索大自然生態與昆蟲美妙的世界,
都成為創作主題的極佳來源,另也嘗試以複合媒材做創新。黃吉正說:「工藝品的可貴之處
即在於工藝的本質與核心,更在於手工製作所產生的個人風格、情感、樂趣與美感,
每件作品都不可能達到一模一樣,在這個年代若無法超越古代的水平燒出天目與青瓷,
又複製與模仿,難以有創新,與其如此,不如走出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方式。」
黃吉正作品師法自然與處處充滿視覺空間張力與傳統美感,並且把所思所想,
透過水土交融,經過火焰的焠煉與注入生命情感的作品,令人動容,期待在
不久的將來,可以再欣賞到黃吉正嘔心瀝血的作品。(季刊50期)

鐵山漆坊

廖勝文

堅持不懈的漆藝家—廖勝文師傅。

漆器歷經數千年的發展,從裝盛王孫珍饈到後來成為裝飾之物,因為「一杯棬,用百人之力,
一屏風,就萬人之功」的繁複工序,至近代已逐漸凋零。出身大甲的廖勝文,卻在三十六歲時
對漆藝這個老古董一見鍾情,後來更陷入不可自拔之藝境。1996年,漆藝家黃麗淑見漆藝
日漸凋落,遂提出「漆器藝人陳火慶技藝傳習計畫」,在當時的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開班授徒,
廖勝文也前往報名。當時主辦單位曾因為他已婚又有一些年紀,所以躊躇著是否收他為學員。
未料,這個「高齡」學生結業翌年即入選全國美展,陸續又獲得大墩美展、傳統工藝獎等獎項,
成了臺灣少數專業從事漆藝的傳人。從小即具美術天分的廖勝文,國中念美術班,高中念美工科,
但畢業後先是進大哥的鞋底工廠,之後又進入二哥的醬菜工廠幫忙,直到因為工作
拉傷手肌腱,才因緣巧合進入工藝界。

運用木胎、生漆而成的作品「回眸」。

廖勝文在接受漆藝耆老陳火慶、王清霜與高徒黃麗淑的教導,以及當時的
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以學術交流方式,敦請福州知名漆藝師吳川來臺授藝後,
奠下了技術基礎。廖勝文在創作過程,不斷地從傳統技法尋找突破、創新的可行性,
與各種現代材質做結合,希望將瀕臨滅絕的漆藝導入生活。據記載,漆器的歷史
有四千餘年,夏禹時已見使用,戰國時期更是百家齊放,漢代則已成為日常用具,
宋、元、明朝之後,統計漆器的製作有二十餘種。

「漆象漂流」,細膩中帶有屬於漆藝的瑰麗世界。

廖勝文作品多見脫胎,亦即古稱的夾紵胎,製作方式是先用泥土、石膏或
木模等製成內胎,再以生漆為黏劑,用布逐層裱褙,連上兩道漆灰料,陰乾後
再脫去內胎,並經由填灰、刮灰、貼覆、上漆、打磨、陰乾等十餘道工序處理,
最後再配上彩漆或各種裝飾,才完成脫胎漆器。廖勝文的作品在現代感中蘊含
古典氣質,而這也正是廖勝文漆器的一貫氣質。(季刊36期)

趙家窯工藝坊

趙勝傑

認真進行窯燒作品製作的趙勝傑。

趙勝傑早期進入集集添興窯當學徒,學習柴燒與上釉等技法,兩年後即回故鄉
自立門戶,成立「御陶坊」,從創作到行銷一手包。趙勝傑認為,藝術生活化才能
廣及大眾,為此,他以百貨公司做為行銷通路,不過百貨公司高額的專櫃租金
及管銷成本過高,經營了六年,兩個弟弟先後加入陣營時,趙家兄弟決定撤掉
專櫃,將「御陶坊」易名為「趙家窯工藝坊」,三人分工合作,一起打天下。
「風格」是決定一個藝術創作者被發現的重要關鍵。趙勝傑因具有美術科班的底子,
所以他的作品經常是雕塑與繪畫的結合。

七年前,他整合文化創意產業和地方特產,以大雅鄉出產的小麥意象注入作品,
創造在地的文化風格,營造出了差異化,也塑造了屬於趙家窯的識別。趙勝傑表示,
很多臺灣的陶藝原料商都到大陸去了,每次用釉藥時,他都必須和新的原料商重新
溝通,最後他想,日本工藝家也都使用當地的陶土,自己何不效法呢?於是他改用
大雅的紅土,加上小麥稈製成的灰釉,「臺灣只有大雅生產小麥,我作陶使用的
全是家鄉的原料,這就是趙家窯最與眾不同的地方」,趙勝傑很自豪地說。

「勇士飄香壺」,有著古樸之美。

家鄉是趙勝傑念茲在茲的創作源頭,這點在〈吾鄉九景〉中便表露無遺。
創作前,他思索自己的故鄉有何特色,後來決定在九宮格裡放進陶甕、腳踏車、
魚、荷花、小麥、麵食、楓葉、大象、飛機九樣家鄉的物品圖像來表示。
這九個圖像分別代表了趙家窯、潭雅自行車道、河川復育、荷花田、小麥田、
麵食小吃、上楓村的槭樹、公園裡的大象溜滑梯及清泉岡的飛機,每件物品都
述說著家鄉的地方故事與該地特色。〈麥紋系列〉使用大雅的紅土與小麥稈製成的
灰釉,紅土燒出黃與咖啡色;灰釉流動著牛乳色澤兼鋪陳出灰燼的餘韻。無論陶爐、
杯、茶海、盤、擣缽等,都刻畫上麥穗,儼然成了趙家窯的logo。

作品「舞」上的麥穗紋,帶出一股別樣田園的風情。

提樑為了搭色,特別使用紅銅,並敲打出與壺絕妙的比例,為防止銅的導熱,
還於提樑處做貼心的防護與裝飾。整體作品釋放出屬於田園的味道。
自然景物和文化傳統的相融,在在顯現趙勝傑深入生活細節、
發揮工藝美感的絕佳功力。(季刊34期)

廣達藝苑

蔡榮祐

正在進行柴燒的蔡榮祐師傅。

1966年,蔡榮祐曾跟隨侯壽峰老師學習膠彩繪畫技巧,奠定了深厚的繪畫基礎,
從事繪畫創作的十年間,作品屢獲肯定與獎項。後來因為環境因素和生活負擔的壓力,
他放棄了鍾愛的繪畫創作,轉任職各種行業,於職場上經歷了許多失敗與不如意。
與陶藝的因緣就起於1975年待業家中時,他協助侄兒佈置結婚的新房,為尋找適合的
擺飾品,他認識了當時製作陶器提供拍賣的楊連科,因而向他請益學習簡易的
陶器製作手法,楊連科於是可以說是蔡榮祐的啟蒙老師。

渾然天成的小口瓶,有著鐘乳石的冰涼質感。

為了使陶藝技藝能夠更上一層樓,蔡榮祐接著於1976年離鄉背井到臺北
拜師邱煥堂與林葆家兩位教授的門下,自此與陶藝結下不解之緣,
翌年即返鄉開窯,成立「廣達藝苑」陶藝工作室。「我六十歲才學會『包容』」,
蔡榮祐開口說的第一句打趣話,指的其實是他的嘔心瀝血之作─「包容」系列。
他指著作品說,「要如何將不同熔點的陶土相互包容,確實是一大挑戰,
因為成功率相當低。」,「包容」系列試了六年,較早期的「包容」系列是以方形
呈現,後來改採圓形拉坯方式,當冰柱鐘乳石的質感出現那一刻,「我頓時
感動莫名,彷彿渾然天成一般」,他的後院至今還保留著以往失敗的作品,
提醒自己凡事從錯誤中學習。

他一面緩緩道出這段歷程時,臉上一面不禁浮出滿意笑容,因為他覺得
自己已經通過了層層考驗,在「包容」之後,甚麼事都再也難不倒他。通常蔡榮祐
在創作之前都會先畫好設計圖才去執行,靈感則多來自日常生活中的體悟,以及
對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感觸。目前他已發展出了「圓滿」、「憨厚」、「惜福」、
「親情」、「耿直」、「捨得」、「彩釉」、「盤與缽」、「方圓憨厚」、
「石窟頌」、「蓋罐」和「包容」等十二個系列。

陶身燒出的紋路是,人與人間的互動與感觸。

每件人性系列作品都有著特殊的意涵,例如坦誠、表裡一致、神祕、
虛有其表等主題,增添了作品不少意趣。在近期創作中,他的現代陶藝風格
愈趨明顯,作品都帶有時尚造形,他解釋道,陶藝創作也需要求新求變,
傳統陶藝(指生活陶純美的部分)偏向純藝術欣賞,觀念性較強,為了以實用性的火花
開發其市場,他認為必須讓陶藝的造形有所破。這位在2011年獲得國家工藝成就獎的
大師在陶藝之路上的成功,正是來自他不斷的自我要求。(季刊46期)

巧昕立體繡

許陳春

一針一線專注縫製立體繡品〈龍頭柺〉的許陳春師傅。

位在傳統工藝重鎮—鹿港的許陳春師傅,自幼便喜歡刺繡。婚後許陳春師傅的
夫家從事花燈製作,再加上胞弟陳萬能從事錫器立體創作,成為了她立體繡的創作契機。
充滿巧思的許陳春師傅突發奇想,將花燈的製作技巧嘗試應用在自身喜好的刺繡上。
將刺繡作為愛好的許陳春師傅,後來在胞弟的鼓勵下於第三屆民族工藝獎比賽中,
以作品 孔雀獲得第二名,從此開啟了她的創作之路。

〈金龍〉結合神獸「龍」與玉如意富涵吉祥寓意的創作。

在創作構思階段陳春師傅透過觀察了解生物特點,經由構思繪圖,
擬好作品草圖,再選擇適當顏色的絨布後,剪裁、縫製出作品。
技藝高超到以假亂真的境界,曾帶著作品出門時,被誤認為是活的
或是逼真的標本,可見陳春師傅的手藝精湛作品栩栩如生。
許陳春師傅除了以動植物為創作主題外,對於傳說中的祥瑞神獸也有創作,
而這些出現於傳說的神獸,讓許陳春師傅更加能發揮她的創意巧思,
如作品〈金龍〉,搭配傳統中國結隻流蘇,做出以仿如意姿態般的金龍。

老虎造型的安眠枕頸,頗有一番在太歲爺上動土的趣味性。

工藝本身除了具有藝術價值外同時也兼具實用,許陳春師傅的刺繡工藝
不僅只有逼真與美觀,也有著實用性質,像是可以做為安枕的〈虎枕〉
與木屐結合珠繡的〈三寸金蓮〉繡花鞋、拐杖〈龍頭柺〉。
經由許陳春師傅的巧手,一針一線的立體繡創作,
改變了傳統平面刺繡,為刺繡這一門技藝拓展全新風貌。

春仔花有限公司

陳惠美

一雙巧手纏出瑰麗春仔花工藝品的陳惠美師傅。

客家稱為纏花,閩南則叫做春仔花,使一種使用絲線纏繞,同時也結合剪紙、編織、
刺繡的而成的工藝。談及學習纏花這門技藝的契機,陳惠美師傅很感恩當初認識到
會纏花工藝的陳愛玉阿嬤,陳惠美師傅發覺纏花工藝並未受到發揚與推廣甚是可惜,
於是向愛玉阿嬤學習纏花,而阿嬤也大方、毫無保留將纏花的技術全部教授給了陳惠美師傅。

片片細膩的花瓣與枝葉皆表示春仔花細膩的工法。

纏花工藝製作極其複雜,從剪紙、捻盤線絲與組合塑型等製作過程中,都需要有極大的耐心與細心,
因此每一個精緻的纏花成品,包含的不僅只有陳惠美師傅細膩的心,同時也含括了多種技法與零件。
陳惠美師傅提到纏花在閩南與客家的差別,在於閩南技法多,客家則是色彩、尺寸上較多,
傳統應用方面,閩南多在結婚嫁娶時或成年禮的飾品,客家則用於供花。

以牡丹亭ー羞花閉月花愁顫為創意,包含女子月下期盼情人到來的含意,另花月都隱藏此乃〈羞花閉月〉之作。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纏花工藝漸漸被海綿塑膠取代,再加上普遍觀念認為
纏花只有在傳統生命禮俗時才會用到的東西,對此陳惠美師傅一直致力於將纏花工藝
應用到現代,作為日常飾品融入到現今生活中。另外陳惠美師傅也對外開班授課、
與手作體驗,把當初愛玉阿嬤的纏花教學模式,完整保留給學生與體驗的訪客,
保留了纏花工藝也將其發揚光大。

天染工坊

陳景林

認真進行染織的陳景林師傅。

目前位於南投中興新村的陳景林師傅,對於「學習」這件事抱有極大的渴望,
過去在他擔任教職的期間,仍利用課餘時間到工藝中心廣泛的學習,而在40年前學習過程中
陳景林師傅時發現,相較於歐美地區纖維藝術的成熟發展,臺灣的纖維工藝不僅落後
甚至連相關資料都有所匱乏,而這使得陳景林師傅懷著滿腔熱血,踏上專精染織的旅程。

傳統染織與現代服飾的結合,古典與時尚兼具。

起初陳景林師傅從拜編織工藝前輩婁經緯為師,到後來進行長達10年的田野調查,
前往中國雲貴地區走訪超過20個少數民族,了解當地傳統織品、編織技法與染色,
也因此陳景林師傅在纖維編織與天然素材的顏色方面有著深厚的研究與廣度。

對於染織工藝在現代的發展,陳景林師傅認為離不開材料研究、產品設計與價值取向,
其中特別是設計方面,透過設計不僅能符合現今流趨勢,同時也能引起群眾的重視。
因此在天染工坊發展規劃上,陳師傅起初以產品開發設計與價值行銷作為工坊核心,
到後來著重將染織工藝走向藝術,以及結合服飾與家飾品的創意化。

〈玉山清曉〉以天然藍靛染出,玉山山巒疊嶂氣勢磅礡的
豪邁之感。

同時在推廣方面,陳景林師傅為了讓更多人對染織有所了解,規劃將天染工坊
走向「園區型染織工坊」,希望對染織有興趣、想學習、體驗的人走入園區,
瞭解「染織」這條涓涓流水般的工藝之美。

彭春林生活創意工房

彭春林

笑著與訪客相談甚歡的彭春林。

父系社會的魯凱族在過去主張男主外女主內,女性負責編織刺繡,而有著男性不能
碰女紅的禁忌,不然會獵不到獵物,而身為魯凱族的彭春林卻打破了這項固有的傳統,
成為了魯凱族的刺繡工藝家。彭春林的奶奶與姑姑在族裡是織布刺繡的翹楚,而在這樣
背景長期薰陶下,彭春林儘管學過陶藝、繪畫、雕刻,仍對織染有一股特殊的情感,於是
30歲那年彭春林決定踏上織染的創作之路。

〈魯凱新衣系列〉結合蝴蝶圖騰,與多層次的藍和略微傾斜巧妙的手提包設計。

初期彭春林在創作的過程中,愈發體會到魯凱族的織染文化,隨著生活現代化的關係,面臨
失落的問題,而為了發揚魯凱的織繡文化從拜師學藝、到大學進修、最後他成立「彭春林布落空間」 ,
將所學授予部落婦女,讓許多族人願意回到部落織染創造文化商品,同時也將魯凱的織染
得以在現今潮流發揚與傳承,如:〈魯凱新衣系列〉,結合蝴蝶象徵勤奮與速度,以及代表
傳統新生命的意涵,用針線串聯出蝴蝶飛舞躍動的姿態。

〈蝶紋抱枕〉有別於多數抱枕圖案的正反之差,彭春林的蝶紋設計讓使用者,不論如何擺放都未持正面的姿態。

彭春林在織品圖樣的創作,取之於生活周遭的自然,或與部落傳統相關的
動物圖騰,並將這些圖樣呈現在現代配件、服飾、家飾等日常生活用品上,
為魯凱族的織染文化編織出新的風貌與可能性。

陳媽媽工作室

陳利友妹

自豪的展示排灣族特有刺繡文化的陳利友妹師傅。

在兒時陳利友妹師傅,看著母親每天幫忙族人刺繡做衣服耳濡目染下,也擁有一番刺繡的好手藝,
而在她16歲時,陳利友妹師傅去學裁縫,不僅精進她在刺繡上的手藝,同時也展開了與針線、縫紉機
結緣的刺繡人生。 排灣族的織繡、木雕是冠居臺灣原住民之首,其中在織繡上排灣族有著嚴格的階級
制度,從頭目、貴族、勇士、到平民4個階級,每個階級都擁有專屬的器物圖騰與紋樣來代表不同的
身份地位,如:青銅刀、陶壺、琉璃珠是顯赫貴族的象徵,同時也作為傳家寶,
從中可以了解排灣族在織繡方面特殊的文化意涵。

象徵顯赫貴族的琉璃珠,如今不再僅是階級象徵,成為隨處可見現代飾品。

排灣族織繡上遵循師法於自然的理念,面對各色織線,在織繡時是如何將色彩處理到好的訣竅,
陳利友妹師傅表示:「配色要像JULIES(原住民語,一種類似小米的植物),顏色就會漂亮!」
同時,她也提到這是母親跟她說的,也就是看植物的顏色!在現代的接軌上,陳利友妹師傅有別於
過去必須嚴謹遵照階級穿戴的制度,為符合時代潮流,服飾上的階級專屬圖紋已經能自由運用,
而陳利友妹師傅將所學的排灣族特有的織繡技藝,結合時尚作出出有著排灣族特色的服飾與配件。

階級圖紋與現代配件結合的手提包,自由搭配各種圖紋,
更為排灣族刺繡帶來嶄新的發展。

傳承方面陳利友妹師傅,在臺東縣太麻里鄉成立陳媽媽工作室,不僅販售各式刺繡繡品對外推廣、
師傅也會到排灣族學校開班授課外,同時她成立工作室最大的用意在於希冀屬於排灣族的文化能夠永續傳承。

鄭梅玉草編工作室

鄭梅玉

快樂編織藺草的鄭梅玉老師。

自幼看著表姊打毛線的鄭梅玉老師,從小就對編織有著極大的興趣,而在1991年遇上了
她的啟蒙老師—林黃嬌教授,鄭梅玉老師開啟了一場名為熱情的編織人生。十指穿梭在藺草中,
一邊編織一邊想著當初學習藺草編的鄭梅玉老師微笑回應:「剛跟著老師學時編得沒有那麼平均,
被老師很嫌棄喔!」然而鄭梅玉老師憑著虛心求教的謙虛態度,一步步紮實的將藺草立體創作學成,
最後成為林黃嬌教授第一批開班的學生中的得意門生!

作品〈聞雞起舞〉公雞堅忍、雄壯的姿態遮掩一旁比武人
光芒,象徵鄭梅玉老師不輸人與大隻雞慢啼的
精神和創作歷程。

追求創新與精益求精的鄭梅玉老師,後續又向草編大師柯莊屘、柴絲草編織大師黃志農學習,
後來她嘗試以頭髮、雞毛也融入到藺草編織中,為藺草編注入新穎的生機與名為質感的嶄新創造,
如:〈聞雞起舞〉,取自成語聞雞起舞的典故,著重在公雞而非人的姿態,是一項結合柴絲草與藺草的
創作,公雞雄壯威武的模樣包含著不輸旁人的樣貌,同時也代表鄭梅玉老師自身大器晚成的歷程。
另外在推廣上,鄭梅玉老師也積極的參與各項比賽,贏過多項大獎,多次受邀到國外展出像是她曾經
帶著作品遠渡重洋到西班牙參與展出,對外行銷臺灣藺草編織,跨國讓大家認識臺灣特色工藝。

〈願者上鉤〉,一動一靜一快一慢的釣魚人收竿的模樣,產生出強烈的對比性與趣味。

傳承方面,由於鄭梅玉老師有著教師的背景,她將藺草編織的訣竅結合系統性的教學模式,
創出編織口訣,同時也參與政府「一監所一特色」的計畫,到監所開班授課,她提道:「在開辦的
過程中受刑人講述著他們的生活經驗,給了她很多的靈感啟發!」如:〈願者上鉤〉中,兩位釣者
收竿的姿態,一動一靜呈現出趣味性的對比。鄭梅玉老師的作品,透過藺草編的形式散發著一股
獨特的文化韻味,在時間的河流中湍湍延續。

石壁染織工坊

林淑莉

巧手穿梭在經緯之間的林淑莉小姐,神情專注的使用織布機。

泰雅的織布技藝,多用於許多傳統儀式與文化節慶上,然而因日治皇民化的影響,
導致織布技藝僅存耆老的腦海中日漸式微。

林淑莉小姐柔和訴說著與泰雅織布結下的緣。在她就讀美工科期間,便對原住民傳統藝術有著濃厚的
興趣,後來成為泰雅媳婦的她,在耆老的口授下學會泰雅特殊的織布技巧。

〈圍巾〉,以泰雅常用的紅黑白作為主軸,織出強烈的對比既亮眼又新穎。

紅、黑、白3色是泰雅族最常運用的色彩,而象徵祖靈之眼的菱形圖騰,以及橫條紋都是泰雅
織布常用的視覺符號,林淑莉小姐的〈圍巾〉便是集泰雅傳統常見色彩與符號於一身的創意設計,
由小菱形構築成的大菱形,以及色彩對比的搭配,襯托出簡約兼具時尚的現代韻味。

〈石壁山下的彩虹〉披肩組(左),以福木、葉薯榔植物染成黃與咖啡色,為泰雅傳統與兼具時尚交織而成的
現代服飾潮流。

林淑莉小姐為了能更進一步的與現代時尚的潮流接軌,與設計師合作為泰雅的傳統織布開闢出
多元的可能性與發展,如:〈石壁山下的彩虹〉披肩組,結合現代流行的披肩,以及用福木、葉薯榔
進行植物交織而成,同時這件服飾在2007年獲得編織工3獎、天然染色創意獎。

另外在傳承方面,林淑莉小姐不僅傳承了這門技藝,後續她也到屏東瑪迦文化園區精進,最後成立
「石壁部落文化工作站(今石壁染織工坊)」,教導族人們學習泰雅織布技藝,
期盼泰雅織布文化的這把薪火能永續傳承。

阿媽的家

林黃嬌

認真向我們講述藺草編織的林黃嬌師傅。

在青澀的少女時期,林黃嬌師傅對當時鄉人的藺草編織成的用品印象深刻,更令人驚豔的是在
她52歲時,閒暇之餘無師自通以藺草為經緯,交織出一件件讓人讚嘆的編織工藝!在一次偶然機緣
巧合下,林黃嬌師傅遇到當時臺東縣長的賞識,製作出100件藺草編織藝品受邀在臺東文化中心展示,
開啟林黃嬌師傅別樣的編織之旅。

作品〈划龍舟〉,槳手與舵手奮力的姿態,傳達傳統文化駔一開始的意義—救屈原,同時也是團結的象徵。

林黃嬌師傅的主題大多與鄉村生活相關,從昆蟲、動物、農民曆到古早農耕生活等等,以及
過去傳統文化典故,都是她創作的範圍!當詢問到林黃嬌師傅,不識字的她是如何編織出這些栩栩
如生的作品時,她表示除了生活經驗與看電視之外;她也會請人跟她解說一些傳統文化古冊的內容,
如:24孝典故;或是到藝品店尋找參照物進行創作,而林黃嬌師傅這般認真考據講究的觀察態度,
使得她的作品總是讓觀者嘆為觀止。

〈農村四部曲〉呈現農夫從鬆土、填平、插種、收割的種稻農耕景象(右至左),同時也是一件令人深具
反思、感恩價值的作品。

像是從包含傳統意涵與團結精神兼具的〈划龍舟〉;到有好運旺旺來象徵的水果〈旺來〉、
以及值得反思農耕粒粒皆辛苦之意的〈農村四部曲〉等等族繁不及備載的藺草立體織品,
讓現代人的鄉土情懷,以林黃嬌師傅的作品為橋梁,與過去臺灣古早的景象聯繫在一起。